原来如此|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吗?

原来如此|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吗?

wxchoujiang 2025-01-09 seo指点迷津 10 次浏览 0个评论

一、引言

时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包括很多知识分子,甚至包括一部分职业经济学家,不遗余力地呼吁经济学“回到常识”。究其实质,这不过是试图抛弃经济学历经数百年累积起来的深刻洞见,而退回到非专业人士从“常识”出发的误解。

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高度顺应人性的。但理解市场经济却颇有一些“反人性”,或者说反常识,即与人们基于日常生活经验形成的诸多“常识”相背离。

一种广为流传的观念认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市场失灵,即市场无法有效地配置资源。所谓信息不对称,指的是一些人拥有比另一些人更多的信息,比如商品的生产者往往拥有很多消费者不知道的知识。

本文将说明,信息不对称为什么根本不是市场失灵,而是市场推动分工深化和创新增长的必然结果。本文还将阐释,市场经济内在地具有非常精妙的安排,可以很好地应对信息不对称问题。

二、本事越多就越穷

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该书的核心思想可一言以蔽之:市场经济通过价格机制协调的人类劳动分工,是推动整个社会生产率和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根本原因。

《国富论》开篇一句就力重千钧:“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本文中《国富论》的相关表述,均引自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郭大力、王亚南译本)

这一论断符合大多数人的常识,但却有一个反常识的推论:一个社会中单个成员掌握的本事越多,这个社会就越穷。一条在央视播放过多年的广告生动地展示了这一点。这个广告里,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是一位乡村教师。他说他“三百六十行,干了一大半”。这句台词一出来,他和他周遭社会的收入之低就不问可知。一个人在生产领域是多面手,说明他所处的环境分工不发达,因此生产率必然低下。

亚当·斯密还指出,分工的深度取决于市场的规模:市场规模越大,分工就越细化。他举了很多例子来印证这一论断。比方说,经济发达地区通常都在大江大河的下游三角洲区域,而它们的上游则更加贫穷,原因在于下游的交通更加便利,市场交易的规模更大。又比方说,大城市的很多就业岗位,在小城市和乡村是见不到的,原因就是大城市的分工更细,因此可以容纳更加专业化的职业。

三、越来越多地知道越来越少

实际上,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经济的固有属性。交换促进分工,而分工意味着专业化,即在不同生产领域形成不同的专业知识,于是每个领域都必然存在“专家”和“外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不仅如此,而且市场作为一种自动扩展的自发秩序,具有持续扩张的内生动力。于是,市场经济内生自发扩展的过程,也就是劳动分工不断深化、社会生产率和民众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

随着分工的不断深化,每个人都“越来越多地知道越来越少的知识”,即每个人所从事的领域越来越细,而在自己越来越窄的领域则知道得越来越深。

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市场经济存在一天,就要作为自动扩展的自发秩序向前发展一天,很自然地,人类的劳动分工也就要继续深化一天,于是市场当中信息不对称的程度也就相应地要加深一天。

四、价格机制精妙应对信息不对称

市场经济不仅内在地产生了信息不对称,而且内在地拥有处理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精妙安排。这一精妙安排就是价格机制。

在市场经济中谋生和创造价值,对于无数分散于各地、素不相识的劳动者、消费者和生产者来说,无需掌握大量关于他人和社会的知识。他们只需从自身利益和约束条件出发,结合自己可以观察到的极其有限的价格信号参与市场活动,就能够有效地增进自身福利,并且造福社会。

在亚当·斯密之前,知识界广泛地流传过一个这样的“常识”:一个社会,如果众人各自谋求自身利益而无人居中协调,必定会混乱不堪。著名的霍布斯就认为,如果没有某个强权来统一协调,人类社会就将不可避免地陷入“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时至今日,只有强力机构的统一协调才能让市场经济免于经济危机,仍然被很多人当作不言自明的常识。

亚当·斯密则揭示了又一条反常识的规律:产权制度和价格机制良好运作的市场经济,无需某些个人或组织集中协调,就能够自动地促进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兼容。换言之,市场经济在促进分工、强化信息不对称的同时,带来的不是混乱、冲突和贫困,而是秩序、合作和繁荣。这就是斯密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的思想。

五、信息不对称让计划经济失灵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教授,通过与计划经济的比较,雄辩地阐述了市场经济在知识利用上的压倒性优势。哈耶克指出,对于人类经济系统而言重要的,远不只是人们通常认为的科学技术知识,还包括常常被人们忽略的缄默知识,或者说属于特定时空情境的地方性知识。这类知识在计划体制之下被大量闲置,而市场经济利用这类知识则游刃有余。

缄默知识很难在人们之间传递。我们所熟知的科学技术知识,比如微积分和经典力学,创造这些知识很不容易,但一旦被创造出来,就能够通过教科书和课堂等渠道成为二手知识,让数百年之后的我们比较容易地习得。缄默知识则很难在人们之间传递。“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要获取这类知识,唯一的渠道是身临其境。没有恋爱过的人很难通过其他人的转述体验爱情,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很难从大学毕业生那里感受大学生涯,王健林也很难将自己的商战经验对王思聪倾囊相授。

每个人的亲身经历都不一样,因此都总会掌握一点别人没有的知识。因为传递困难,所以这样的知识只能零散地分布于不同个人的头脑之中,或者说,没有办法让这类知识汇聚起来,整合成一幅完整的图景。这就是中央计划体制的决策者面临的困境:他们必然因为知识的缺失而出错。因此,如果说信息不对称会引起资源配置的扭曲和低效,那也是计划经济失灵,而不是市场失灵。

六、市场经济轻松解决信息难题

市场经济中的任何一个产业,与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户养猪相比,不知道要复杂多少倍,却并没有因为信息传导不畅而进退失据。原因何在?一个答案是市场经济中有价格协调的分散决策机制。

市场经济赋予每个人分散决策的权利,分散的个人知识就能自动获得充分利用。同时这意味着创新得到了充分的包容: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朝任何方向试错,“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也就真正落到了实处。

当下就是奇迹。来看一个市场经济发挥作用的正面例子:手机,这个已经成为平民百姓生活必需品的物件。每一部手机都整合了这个星球上无数人的知识和劳动。设计芯片的人和生产电池的人可能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国度,讲着完全不同的语言,拥有完全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他们之间甚至可能因为信仰不同而相互仇视!但在市场机制的协调下,全球范围内的民众事实上每天都在通过精细的分工体系开展着广泛而复杂的合作。

七、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不对称根本不是什么市场失灵。恰恰相反,信息不对称和应对市场经济的一系列精妙安排,本身就是市场经济内生的结果,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应对信息不对称问题上,市场经济是人类历史上迄今最有效的经济体制。以信息不对称引起市场失灵为由,倡导政府过度干预市场,不仅逻辑荒诞不经,而且与事实背道而驰。

[作者李辉文为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经济学教授、区域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研究兴趣为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制度经济学、世界经济和经济思想史,出版有《现代比较优势理论研究》、《大国经济学》(合著)等]

转载请注明来自无锡佳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原来如此|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失灵”吗?》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验证码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